電視機的改革印記:從“凸”到“凹”

时间:2025-11-02 18:40:27来源:怕痛怕癢網作者:雲陽縣
  導讀:從黑白到彩色,從“凸麵”到“平板”再到“曲麵”,從手動撥台到智能遙控,我國的電視機步入了又一個“新時代”。

  “電視偶爾有圖像問題出現‘雪花’,拍幾下就好。”楊發對童年“玩伴”的回憶,讓人不禁“穿越”回那個電視機初生的年代,彼時基本上一個村有罕見的一台黑白電視機,就足夠引起村民們圍觀了。

  1958年,我國第一台黑白電視機誕生。到了改革開放初期的80年代,黑白電視機作為一種奢侈的家電慢慢進入部分家庭。1970年,我國第一台彩色電視機誕生,到了90年代,彩電一躍成為“新三件”之首。據市民回憶,那年頭的電視機價格不菲,80年代平均月收入30元,而當時的電視價位300元到一千多不等。

  從黑白電視到彩電,從奢侈品變為生活必需品再到極為普通的“家用電器”。改革開放四十年,也是我國電視機奔跑的40年。我國的電視產業從一度依賴於國外技術到自主研發,而後等離子、液晶、OLED、激光、量子等新概念層出不窮。

  進入21世紀以來,電視行業格局變換。曾經的電視機品牌鬆下、東芝、索尼等企業鋒芒不再,海信、長虹、創維等國內企業迎頭趕上。如今,市場需求也發生了變化,“互聯網+人工智能”成為了電視的標配。分析人士認為,產品毛利低、行業技術更新換代快是目前電視產業遇到的最大困境。

  市民四個月工資購置一台彩電

  “電視偶爾有圖像問題出現‘雪花’,拍幾下就好。”已過不惑之年的楊發(化名)對6歲那年家裏買的第一台電視記憶猶新,“那是我家也是我們村的第一台電視,紅顏色的外殼,12英寸的鬆下牌黑白電視。”

  1983年,彼時的電視機還未“飛入”尋常百姓家。“當時全村的人在我家看《霍元甲》”,為楊發兒時的記憶增添了一抹傲嬌的色彩。如今這種場景也隻能在影視作品中可以看到了。

  據楊發回憶,當時市場上國產電視機品牌主要有金星、飛躍、熊貓、牡丹等,還有不少日係品牌,包括鬆下、東芝、索尼等。

  “鬆下電視或者日本電視很結實、不容易壞,後來鄰居家和我們家買的其他新電視,幾年後就需要維修,但是最初買的那台電視十幾年沒有修過,雖然是黑白的,但很清楚。”楊發對於家中第一台電視的最大印象是“皮實”。

  時間來到90年代,以“彩電、冰箱、洗衣機”為代表的“新三件”取代了以“自行車、手表、縫紉機”為代表的“老三件”,彩電開始霸占曆史舞台。“中學時家中原先那台黑白電視就放在我自己屋裏,偶爾看看,家裏人看彩色電視了。”楊發回憶道。

  1993年,石家莊趙先生花兩千元左右買了一台彩電。“熊貓的,從工貿中心買的,又找了輛三輪馱回去。當時剛剛結婚不久。”按照趙先生的回憶,那時他一個月的工資在五百元左右,一台電視大概花掉四個月的工資。

  對於當時這筆巨大的開銷,趙先生表示自己猶豫了許久,“買的時候也不懂參數,覺得尺寸夠大又好看,就下手買了下來。”趙先生回憶,當時大家的心態是普遍認為電視尺寸越大越有麵子,而彼時一款熊貓牌21英寸彩色電視是趙先生所能負擔的上限。

  買回家卻被妻子嫌棄了一番,“她聽自己上海的同事說熊貓是鄉下人才買的牌子。”那時的中國還有諸如黃河、寰宇等早已消失的電視品牌,同時鬆下、飛利浦等外國品牌也已悄然進入一些經濟條件好的人家。趙先生坦言,麵子歸麵子,價格還是普通百姓考慮的最重要因素。

  “當時進口電視鬆下和索尼比較普及,鬆下電視圖像顏色較清晰鮮豔,索尼圖像較濃偏深色,周邊親戚朋友較多選擇了鬆下。”1996年,身處南方沿海城市的王強(化名)花了七千元選購了鬆下彩電,而當時的月工資才幾百元。“因為當時大部分人買鬆下的都是21英寸,我買的是較大的29英寸,按當時來說是很奢侈的了。”這是王強成家後的第一台彩電,他坦言,“滿足了當時的虛榮心”。

  如今,王強家的鬆下電視還能正常工作,他兒子笑稱,“我家電視比我歲數都大。”而楊發的那台電視機在其大學畢業後被賣給了收廢品的。趙先生家的熊貓電視經曆了三次搬家,最終因為音響問題在2004年被“以舊換新”淘汰。

  激烈價格戰下老品牌慘遭淘汰

  從第一台電視機的誕生,經曆改革開放四十年後,我國電視產業從無到有,發展與完善至漸趨成熟。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電視產業一度高度依賴於國外技術。

  然而,數據顯示,1985年,中國電視機產量已達1663萬台,超過了美國,僅次於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的電視機生產大國。1987年,中國電視機產量已達1934萬台,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全國引進大大小小彩電生產線100多條,湧現熊貓、金星、牡丹、飛躍等一大批國產品牌。

  “上世紀80年代,最怕見到熟人托我走後門弄電視機票,怕得罪人。不過到了1993、1994年,隨著國家彩電產量的增加,這種緊張感也慢慢解除了。”國家廣電產品質檢中心高級工程師安永成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

  90年代以來,中國電視市場實現了大規模從黑白電視替換到彩色電視的升級換代。國內彩電出現積壓,行業悄然降價。到了1996年,中國彩電業的格局因價格戰發生巨變。

  1996年3月,長虹向全國發布了第一次大規模降價,隨後,康佳、TCL跟進,打響了彩電業曆史上規模空前的價格戰。當年4月,長虹的銷售額躍居市場第一。這場降價戰初步形成了三者的市場位次,長虹第一,康佳、TCL緊隨其後分列第二第三名。

  此後幾年,因價格戰等因素,整個中國彩電業迎來一次大洗牌,部分品牌走向停產。曾是全國第一條彩電生產線生產的彩電品牌金星彩電於2003年停產。被淘汰的還有“凱歌”、“飛躍”、“牡丹”、“熊貓”等國產電視機。

  東芝、鬆下、日立等曾經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日資彩電品牌也陸續告別了中國市場。2012年前後,日立告別了彩電生產業務;東芝在中國唯一的彩電製造工廠也全麵關閉;鬆下在上海的等離子電視生產線也徹底停產。

  除了競爭性電子消費品盈利日趨低微外,日本彩電在市場上節節敗退與中國本土彩電品牌的快速崛起有關。2015年,長虹與鬆下達成整合三洋電視。2017年,海信129億日元收購東芝電視。今年3月,因底座材料變形存安全隱患,鬆下召回部分2012年2月到2013年1月生產的Panasonic牌電視機產品,中國大陸地區受影響的產品數量為14564台。

  IHS Markit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電視的出貨量同比下降了3.4%。根據中怡康時代市場研究有限公司的數據,2017年國內電視零售量同比下降了8.1%。近年來,雖然國內電視市場整體增長乏力,但國內彩電市場牢牢被海信、長虹、創維、TCL、康佳等國內品牌占據。

  “如今國產電器的技術接近國外品牌,後來更新換代也選擇國內一線品牌。”2017年,王強將用了近二十年的鬆下電視更換了創維的平板電視。

  “新時代”電視機麵臨毛利率偏低瓶頸

  “越用尺寸越大,最開始屏幕是凸的,後來是平的,現在又流行凹(曲麵)的了。”趙先生笑著感慨家用電器更新換代的速度之快。

  從黑白到彩色,從“凸麵”到“平板”再到“曲麵”,從手動撥台到智能遙控,我國的電視機步入了又一個“新時代”。

  如今平板電視占據主流地位,出現包括液晶、等離子、OLED等幾大技術類型的電視產品。在平板電視開始興起之際,等離子電視和液晶電視堪稱勢均力敵。從自2007年開始,包括先鋒、日立等等離子廠商相繼宣布退出等離子市場,液晶電視完勝。

  “至於後來工作後買的鬆下電視,是當時喜歡等離子電視,知道等離子要停產了,就買了一台鬆下電視作為留念了。”2006年,楊發對於鬆下電視的感情不減。

  “賣一台電視就賺幾十塊,而且等離子、液晶、OLED、激光、量子等新概念層出不窮,研發成本增加。”產業分析師洪仕斌認為,產品毛利低、行業技術更新換代快是目前電視產業遇到的最大困境。

  隨著互聯網技術普及,除了顯示麵板更迭,中國消費者和市場都對電視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BAT廠商開始與傳統電視廠商牽手,投資智能電視,爭奪客廳經濟,“互聯網+AI”成為電視標配。

  2006年,創維出資成立酷開,負責研發互聯網電視技術,酷開曾分別獲得百度旗下愛奇藝和騰訊戰略投資。

  TCL也推出互聯網電視品牌——雷鳥,雷鳥近兩年相繼獲得騰訊和京東投資。

  海信則采用科大訊飛的智能電視解決方案。長虹語義也和騰訊叮當AI助手合作,海爾與阿裏推出智能電視。

  阿裏更是推出“TV生態Inside計劃”,吸引了海爾、康佳、長虹、海信、創維、夏普、飛利浦、微鯨等傳統以及新進互聯網電視品牌的加入。

  “未來需要堅定不移發展互聯網電視,電視成為互聯網終端,將會有更多想象空間。”產業分析師洪仕斌認為,電視應該從功能機到智能機進行轉變,智能化是行業發展大勢所趨。

  2017年中國OTT(互聯網電視)市場無論是規模、投資、用戶,還是內容和廣告主,都呈現爆發趨勢,尤其是OTT終端的規模持續擴張,已與傳統電視終端旗鼓相當。

  市場調研機構Statista預計,2021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將達793億美元;ABI Re-search的預測觀點則認為全球智能家居市場2018年就會達到700億美元,2021年更是會突破千億美元。

  “電視偶爾有圖像問題出現‘雪花’,拍幾下就好。”已過不惑之年的楊發(化名)對6歲那年家裏買的第一台電視記憶猶新,“那是我家也是我們村的第一台電視,紅顏色的外殼,12英寸的鬆下牌黑白電視。”

  如今,王強家的鬆下電視還能正常工作,他兒子笑稱,“我家電視比我歲數都大。”而楊發的那台電視機在其大學畢業後被賣給了收廢品的。趙先生家的熊貓電視經曆了三次搬家,最終因為音響問題在2004年被“以舊換新”淘汰。

  從黑白到彩色,從“凸麵”到“平板”再到“曲麵”,從手動撥台到智能遙控,我國的電視機步入了又一個“新時代”。

相关内容